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
AMD發表全新Radeon RX 590顯示卡,為最新遊戲帶來頂尖流暢的高解析度遊戲體驗
AMD(NASDAQ: AMD)發表Radeon RX 590顯示卡,採用先進的12奈米製程,旨在為最新3A級遊戲、電競遊戲以及虛擬實境(VR)遊戲提供驚人的遊戲體驗與卓越效能。 AMD Radeon RX 590顯示卡採用AMD「Polaris」架構,提供比Radeon RX 580顯示卡更高的時脈速度和遊戲效能,每元效能更比競爭對手高出多達20%或以上。先進的AMD Radeon FreeSync遊戲顯示技術以及最新的AMD Radeon Software功能,AMD Radeon RX 590顯示卡帶來極致的遊戲體驗。 AMD全球副總裁暨Radeon繪圖技術事業群總經理Scott Herkelman表示,這款新顯示卡提供華麗的視覺效果、極快的畫面更新率,並為PC遊戲打造最新最強大的功能。結合AMD Radeon FreeSync技術,可實現流暢且無停頓的遊戲體驗,加上與遊戲同步釋出的效能更新以及不斷擴展的Radeon Software功能集,Radeon RX 590顯示卡為世界各地的遊戲玩家帶來驚人的遊戲體驗。 • 卓越遊戲效能:AMD Radeon RX 590顯示卡採用12奈米製程技術以及先進的AMD「Polaris」架構,內建第4代GCN繪圖核心、顯示引擎以及多媒體核心,在DirectX 12與Vulkan等API中發揮卓越效能。此外,Radeon RX 590提供震撼視覺的高解析度遊戲體驗,在最熱門的3A遊戲中畫面更新率高達60 FPS以上,在一些最受歡迎的電競遊戲中甚至高達100 FPS。 • 為玩家提供最佳軟體功能:AMD Radeon Software在遊戲發表當日同步釋出支援與相關遊戲優化,確保為玩家帶來效能提升。玩家能透過Radeon ReLive技術輕鬆擷取遊戲畫面與串流直播,分享精采絕倫的場景與勝利時刻。玩家更可以利用AMD Link應用程式監控效能與PC系統資訊並和社群好友分享。此外,透過AMD Radeon WattMan技術則能微調各種設定以滿足自己的遊戲需求。 • 最龐大的遊戲螢幕產業體系:目前市面上超過500款顯示器產品支援AMD Radeon FreeSync技術,實現完美畫質與極其流暢的遊戲效果。AMD Radeon FreeSync技術能將顯示器的更新率和遊戲進行同步,消除畫面撕裂與停頓。AMD Radeon FreeSync 2 HDR技術4提供比sRGB高達2倍的亮度與色容量。 • 頂級虛擬實境:AMD Radeon RX 590顯示卡呈現華麗和沉浸式的VR遊戲場景。AMD LiquidVR技術為新一波先進VR供應商與技術提供廣泛的相容性、隨插即用的易用性以及穩定的平台支援。 AMD還推出「Raise the Game Fully Loaded」遊戲大禮活動,凡購買AMD Radeon RX Vega或RX 590,或搭載以上顯示卡的PC產品,即可免費獲得三款各界殷切期盼的最新PC遊戲《惡靈古堡2》、《惡魔獵人5》以及《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2》。而凡購買Radeon RX 580或Radeon RX 570顯示卡,或搭載以上顯示卡的PC產品,則可免費獲得三款遊戲中任意兩款。活動詳情與購買地點請參閱官網。 AMD Radeon RX 590顯示卡即日起在全球各地開始販售,建議市場售價為279美元,由華碩、憾訊、藍寶科技與XFX等頂尖AIB廠商全面開始供應。
-
三強聯手超給力、MSI RTX 2080Ti Gaming X Trio搭上MEG Z390 ACE+ i9-9900K強效出擊
顯示卡市場最近的狀況大概就是NVIDIA GeForce RTX的推出造成市場的新王者推進到20系列的世代,Turing圖靈架構帶來的即時光線追蹤、人工智慧和可編程著色技術讓顯示卡再度進化到新的層次,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遊戲大作如果都支援光追技術的話,那相信玩家勢必得入手RTX系列的顯示卡不可了(敲碗等著新遊戲趕快支援)。 先前的創始版推出之後,第一波各家廠商推出的版本大都是搭配公版設計的「換風扇」版本,不過隨著時間的經過,陸續各家的自製卡也都紛紛出爐,非公版的設計更讓廠商推出的版本具備不同的特色,這次要介紹的就是由MSI推出的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在搭配上自家高階的MEG Z390 ACE之後,與Core i9-9900K可以激發出怎樣的效能火花呢? 承襲前代GTX 1080 Ti的高階版本Gaming X Trio系列,在RTX 2080 Ti也同樣推出了Gaming X Trio版本,外觀上採用了三風扇散熱設計、搭配鐵灰色髮絲紋金屬背板、搭載RGB燈效特色,都凸顯出這款最新一代顯示卡的不凡之處與獨特魅力,那我們就先來開箱看看究竟吧! 打開彩盒可以看到穩穩躺在底下的RTX 2080 Ti,當然也有採用了靜電袋包裝的好好的,附件的部分除了顯示卡本體之外,主要的是多了一條PCIe +12V專用的6/8-pin轉接線與一支顯示卡固定支撐架,這是MSI提供給玩家額外的附件,一來是因為這片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屬於非公版卡,在電源供應接頭的部分採6+8+8-Pin模式(3插孔),比先前的創始版還要多一組PCIe供電,所以額外提供了一條轉接線以方便玩家使用,另外的固定支撐架則是因為擔心顯示卡體積較大、重量等問題,直接提供一支專用的支撐架,可以連同顯示卡一併鎖在機殼上面。 這款RTX 2080 Ti的本體從尺寸上就應該不難發現與公版有所差異,先撇開採用的散熱風扇設計部分,整體個頭比起公版的RTX 2080 Ti要大上一片,官方的資料標示為327 x 140 x 55.6 mm,基本上長、高、厚度都比原本的創始版要多上一截(創始版長/高、266.7 x 115.7 mm),這部分從背面的一整片大散熱片上也可以看到與眾不同之處。 散熱方面的用心可以從這部份看的到,光這片散熱背板就體現了廠商對於產品的設計,非鏤空架構,有助於散熱性的提升。但是這款2080 Ti對散熱的強化還不只於此,採用了新一代的TORX FAN 3.0設計,配置了三組雙滾珠軸承與獨家引流「龍鰭扇葉」,提供玩家比以往更具散熱性能的風扇,打造最強空冷概念。其中獨特的龍鰭扇葉可以減少風阻、讓導入的氣流往下引導提升散熱效率並降低噪音。 除了三風扇設計之外,整體散熱部分採用的散熱鋁鰭片、搭配上內建多達7根的熱導管布局,讓前後兩組散熱鰭片可以達到有限的熱能傳導、快速冷卻。另外,內建的ZERO FROZR智慧停轉功能,也可以讓整體風扇在低負載使用情況下停止運轉(當溫度偵測為60度C以下時),一旦玩家運作遊戲大作需要高負載狀態時,風扇就會自動啟動運作降溫,相當Smart。 輸出的部分則是可以看到在前端I/O埠一共提供了3組的Displayport (1.4)、1組的HDMI (2.0b)以及1組的Type-C插槽,最多可支援4組螢幕;上方還有一個NVLink金手指連接位置,可透過NVLink實現新一代SLI雙卡運行模式。(有發現3組風扇大小不太一樣嗎?最前端的風扇尺寸較後2組風扇略小一些,由於上方就是NVLink,避免與其他版本規格高度不同,這裡維持了標準的高度設計) 除了正上方的MSI GeForce RTX字樣有設置RGB燈效外,在風扇的中間上方與下方位置(4區),都有配置RGB燈效設計,只要透過MSI獨家的Mystic Light軟體就可以自行控制燈效變化,也可以與其他RGB燈效組件一同連動控制,搭配上MEG Z390 ACE主機板,也能同步主機板燈效顯示,呈現整體燈效一致的變化,除了可以使用預設的各種燈效模式外,也能關閉顯示。 最後,從彩盒上的貼紙與顯示卡背面的標示貼紙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型號等資訊。 既然是採用了最高階的RTX 2080 Ti晶片組,那搭配上新出爐的Core i9-9900K與Z390主機板是否就達到3強聯手的高效能表現呢?這邊的實測部分就搭配上自家的MEG Z390 ACE這片高階主機板與Intel Core i9-9900K來一起測試,在測試之前,先來透過系統偵測一下規格資料的部分吧!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3.6GHz 8C/16T 主機板:MSI MEG Z390 ACE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8GBx2=16GB 顯示卡:MSI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SSD:WD Black NVMe SSD 1TB (M.2) 電源供應器:Mistel Vision MX850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bit Version 1803 既然是3強聯手,那想必搭配起來的測試數據會比先前MEG Z390 ACE搭配NVIDIA RTX 2080創始版的效能還要更上一階吧;先透過3DMark的實測就可以發現到這3強組合的效能表現,在顯示模式設定為3840x2160(4K)下,熟悉的Fire Strike直接衝上26954的高分,連Fire Strike Extreme與Fire Strike Ultra都有高達15913、8363分的成績,相當強悍。 通常推薦測試的Time SPY與Time SPY Extreme也當仁不讓的拿了高分,獲得的成績分別為12456、6330,顯示了這款RTX 2080 Ti的高效能表現,而且Extreme模式的突破6000大關成績更是比RTX 2080要高上不少,3強聯手之下的表現的確很強悍。 最後來試一下在3DMark中的ICE STORM模式下的成績,直接貫破了20萬的分隔線達到了208110的高分,這裡也佐證了這款MSI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的驚人實力。 遊戲的部分這次找了比較新的來做基準,在奧德賽的部分也分別測試了3種解析度下的表現,透過實際測試的截圖可以發現到FHD解析度下有高達87 FPS的表現,而即便是4K解析度下的測試仍能有53 FPS的成績。 在古墓奇兵:暗影的部分,測試的畫面流暢度相當高,在FHD模式下可以看到獲得了突破20000的幀格渲染成績、平均FPS則高達133,1440P模式下仍有100 FPS的高分,而4K解析度下的表現則是獲得平均54 FPS的成績(NV RTX 2080創始版為46 FPS),想要暢快在4K模式下玩這款遊戲的話,看來也是非得RTX 2080 Ti的等級不可了。 既然是RTX系列,圖靈核心的DLSS可以讓玩家享受更優質的畫面表現卻不降低效能表現(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採樣抗鋸齒技術),透過FF XV來做個比較就知道了;這裡透過開啟TAA模式與開啟DLSS模式就可以看到兩者的差異,一旦開啟了TAA模式,在維持更細緻表現下的得分就降到了Standard的評分、4327 score,若是透過DLSS模式則可以維持高效能表現、得分提升到6041分、評分為High,畫質表現維持高細緻度。 這裡的成績也顯示出了MSI這款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的優異效能表現,配上MEG Z390 ACE+Core i9-9900K簡直如虎添翼、效能直接暴衝。 RTX系列的VR支援也可以在最高階的2080 Ti上面得到驗證,看看Orange Room模式下的11557高分、Cyan Room模式下的14129、甚至是很難高分的Blue Room的成績都高達4691,果然頂階的2080 Ti實力夠強勁。 MSI除了透過自製卡重新調校了RTX 2080 Ti的性能表現外,透過與自家MEG Z390 ACE主機板的搭配下,提供的軟體也可以讓玩家有更一種的遊玩樂趣,這部分包括了針對顯示卡超頻的Afterburner軟體,透過OC Scanner功能就能夠自動掃瞄RTX系列的顯示卡狀況來做調整,讓顯卡的效能自動達到最佳化。 另外,搭配了自家的Z390主機板,透過整合概念的專屬軟體DRAGON CENTER,也可以輕鬆協調整體狀況,而且MSI官方已經對自家的RTX系列顯卡做了預設最佳功能模式設定,只要透過軟體畫面最左側的「G」遊戲模式按鈕,就能夠自動以最高性能模式運作,提供玩家最佳化的遊戲體驗。玩家也可以透過其他的功能來做各項性能調校與監控,包括輕鬆超頻與設定各項模式。 大家熟悉的MYSTIC LIGHT軟體當然也不能漏掉,MYSTIC LIGHT會自動偵測目前有支援的設備並顯示在軟體得主頁面上,玩家可以輕鬆設定為連動控制與否,透過軟體就能夠控制RGB燈效顯示,立刻享受同步燈效變化的魔幻視覺特色,而且,官方提供的燈效變化相當多種(連燈效速度、亮度都可以調整),配上MEG Z390 ACE上頭的燈效區顯示,想要兩者一同提供玩家跑馬燈、呼吸、閃爍、恆亮、彩虹、雨滴、魔幻…等模式也都可以輕鬆設定,連顯示卡的部分也能分區設定。 當顯示卡的新世代RTX正式啟動之後,整個顯示卡市場也面臨了新一波的洗牌行動,早先的GTX 1000系列即將退居二線、將舞台的新光芒留給RTX 20系列,除了必須要有遊戲廠商端的支援之外(更多支援光追的遊戲推出),玩家也需要慢慢靠向4K解析度的版本,再搭配上第9代處理器的加持下,整體的性能、畫質表現才得以重新全面提升;從前面的介紹與測試中,應該不難發現這款顯示卡的各項特色與效能表現,在此之前,請盡量準備好銀彈吧! 透過i9-9900K搭配MEG Z390 ACE與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的三強聯手下,在效能測試上的驚人表現相信很令人心動,如果口袋夠深的話,強烈建議這套組合,透過整合式軟體的搭配,可以提供玩家相當不錯的遊玩體驗,特別是現在已經有Battlefield V《戰地風雲5》即將登場,想要搶先一嚐RTX光追特效嗎?那還等甚麼呢! 廠商名稱:MSI微星科技 廠商電話:0800-018-880 廠商網址:https://tw.msi.com
-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喜歡AMD顯示卡的玩家注意囉!採用新12nm製程Radeon RX 590繪圖晶片的顯示卡來囉!這次,我們則要帶大家去瞧瞧,撼訊最新推出的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顯示卡。 撼訊在這次首波推出的Radeon RX 590顯示卡,只有這張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產品型號為AXRX 590 8GBD5-3DH/OC。採用雙風扇設計,提供雙BIOS,可以設定為OC模式,或者是SILENT模式。OC模式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76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000MHz。 --------------- ---------------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顯示卡,在外型設計上就非常的具備暗黑成份,首先是在外盒包裝設計上,就以其RED Devil (紅魔)為主題的黑+紅主題色系。顯示卡同樣採用黑+紅的配色,搭配兩組滾珠軸承風扇,並配置5支超大散熱導管,以及散熱鰭片,能將熱量快速帶走,同時提供極為安靜的運作環境。顯示卡背面可以看到採用超大1.5mm兼顧的金屬強化背板設計,同樣可以快速散熱,同時可以保護電路板使顯示卡不至於板彎、阻擋灰塵,讓顯示卡可以長期使用。 在用料設計方面,提供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Silent-OC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高速時脈,或是安靜的正常時脈運作!至於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撼訊在顯示卡上方提供一組RED DEVIL的紅色燈效。該燈效一般是恆亮的,若不想顯示燈效出來,背板上面有個LED SWITCH的開關,可以將該紅色燈效關閉,讓顯示卡不要顯示出任何燈效,進入完整的Stealth(隱密)模式。 ▼表 PowerColor Red Devil Radeon RX 590 8GB GDDR5的詳細測試成績 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99元(折合台幣8,715元)。 目前,首波有推出Radeon RX 590顯示卡的廠商並不多,僅看到只有華碩、藍寶、XFX、撼訊與華擎,所以可以選擇的也不多。然而,受到12nm製程的幫助,Radeon RX 590顯示卡效能獲得了提昇,可以說是AMD顯示卡中的不錯選擇。 整體來說,撼訊PowerColor Red Devil AXRX 590 8GBD5-3DH/OC,是Radeon RX 590電競顯示卡中的優質選擇!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實測開箱,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好消息!Radeon RX 590顯示卡來了!這次帶來了新的12nm製程,繪圖晶片工作時脈提高,而且提供了,整體顯示表現也更好。 藍寶這次在AM推出Radeon RX 590同時,率先推出的,則是這款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 這張顯示卡,產品名稱為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產品型號相同。採用雙風扇設計,繪圖晶片工作時脈為1560MHz,顯示記憶體工作時脈為2100MHz。 --------------- ---------------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特別版,採用水藍色外觀造型,搭配自家的Dual-X冷卻設計,配有2支8 mm及2支6mm熱管,以及54個散熱片,使散熱表面積更大。此外,新的導熱膏能將散熱係數提高30%。再搭配兩組智慧調節風扇,平時桌面環境運轉時並不會運轉,以提供安靜的運作環境。當GPU溫度提升時才開始運轉。而當GPU在75°C時,風扇的噪音最高也只達12 dbA,搭配堅固的鋁製背板,不只可以快速散熱,亦能保護電路板使其不至於板彎,且還可以阻擋灰塵,使該顯示卡用得長長久久。 在用料設計方面,包含雙BIOS設計(一個是OC、一個是標準時脈),讓玩家可以選擇是要基本運作時脈,或是全速前進!在電競燈效設計方面,此顯示卡採用NITRO Glow光效系統,顯示卡正面的半透明風扇會發出藍光,而顯示卡上方的Sapphire LOGO則以RGB LED燈呈現,並可藉由Sapphire TriXX軟體來改變顏色以標示目前電路板溫度,或是改成其他顯示模式。 至於客製化設計方面,這張顯示卡的風扇採用快拆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來更換風扇,而不會造成保固失效。總之,Sapphire的NITRO+系列顯示卡,就是要給玩家們時尚好看、絕佳散熱、極致安靜、高度客製、優異效能…等特色,讓玩家們能買到賺到! 在贈送的遊戲方面,只要買Sapphire的NITRO+系列或是Pulse系列的RX Vega顯示卡,或是這次的NITRO+ RX 590特別版,就可以獲得上述的三款遊戲。若買NITRO+系列或Pulse系列的RX 570/580,一樣可以任選上述的兩款遊戲。 ▼表 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GB的詳細測試成績 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的話,目前台灣市場還沒開始販售。美國市場的話,Amazon目前售價為美金279元(折合台幣8,685元)。 現在要買中階顯示卡的話,除了有AMD與NVIDIA的各種選擇,若要選擇AMD的話,又有便宜的Radeon RX 570、580顯示卡,若要效能比較好的話,Radeon RX 590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整體來說,這款藍寶SAPPHIRE NITRO+ Radeon RX 590 8 GB Special Edition,是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AMD再推Radeon RX 590顯示卡,中階價位高階效能!帶來更物美價廉的優質電競顯示卡!
雖說AMD已經有Vega架構的GPU,甚至7nm的版本也已發表。但這類GPU以AMD的規劃是要擺在高階應用甚至主打伺服器市場。因此在消費市場端的產品中,還是繼續推廣其Polaris架構的GPU,與NVIDIA的中階顯示卡纏鬥! AMD自2016年就先推出以Polaris 10 GPU為主的Radeon RX 400系列,包含推出Radeon RX 460/470/480等顯示卡,來與NVIDIA的GeForce GTX 1060/1070對抗!隨後在2017年中,AMD推出了Polaris 20架構的Radeon RX 500系列,同樣推出了Radeon RX 560/570/580等顯示卡,以擁有更快的運作時脈,來嘗試挑戰對手的GeForce GTX 1070 Ti甚至1080。 然而,如今已經邁入2018年了!當NVIDIA已經正式發表全新Turing架構的GeForce RTX 20系列,並具備光跡追蹤架構的RTX技術,來讓消費性顯示卡進入劃時代的創舉之下,這時AMD反而老神在在,老蘇不跟老黃玩光追(RTX),反而是執著在提升產品製程。如前述,先將Vega架構GPU從原先14nm進化到7nm。至於Polaris架構GPU則從14nm小小進化的12nm,並於2018年11月15日晚上22點正式推出了全新的Polaris 30 GPU,以及採用該GPU的全新Radeon RX 590顯示卡! --------------- --------------- 先來看看這次AMD發表的Radeon RX 590與Polaris 30 GPU的規格吧! ▼表 Radeon RX 590與RX 580、RX 570規格比較表 從上述規格比較表中,可以得知Polaris 30採用12nm製程,對於GPU晶片生產過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平均成本,此外也有利於將GPU時脈提升,雖說其他架構上幾乎與Polaris 20相同,但由於GPU時脈提升了15.3%以上,因此包括尖峰運算效能/材質填充率/圖像填充率,也都跟著提升了15.3%,這樣一來,官方也表示,新的Radeon RX 590的整體效能,可以達到比上一代Radeon RX 580的效能快約12%,在Full HD (1920x1080)解析度下,執行各式3A級的遊戲也更流暢!當然玩起電競遊戲(E-Sports Games)也能游刃有餘!至於效能上則是比GTX 1060 6GB還要優! 再來是定價方面,原先RX 580 8GB的定價大約是229美元,而新的RX 590 8GB則是索價279美元,兩者價差為50美元。也就是說,若無意外的話,Radeon RX 590上市價格,「應該」、「大概」、「可能」、「有機會」比Radeon RX 580多個新台幣1,500~2,000元的價格才是。由於新卡上市,舊卡勢必跳水,使得實際價差有可能比上述的範圍還大。以目前來看,RX 570 4GB的售價已經下殺到3,800元上下,而RX 580 4GB也已經下殺到5,300元左右。8GB版本的RX 580大約是6,500元就有機會買到!那麼,新的RX 590 8GB的售價,相信讀者應該可以猜測到大致會賣多少錢了! 當然,也許RX 590可能會賣得比預期的售價還高。但這次AMD滿佛心的,只要買顯示卡,就送三套2019年上市的全新遊戲。包括: 1. Resident Evil 2《惡靈古堡 2重製版》 (建議售價: 1,960元,2019/01/25上市) 2. Devil May Cry 5《惡魔獵人5》 (建議售價: 1,760元,2019/03/08上市) 3. 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 (建議售價: 1,620元,2019/03/15上市) 上述的遊戲加起來市價至少價值約180美元左右(約新台幣5,340元)。因此若想要升級顯示卡,又想玩到最新3A級遊戲,可以選擇這次的RX 590,順便將這三套遊戲一次送給你!這個贈Game活動到2019/2/9為止。 以下就來看看AMD官方針對這次Radeon RX 590所提供的產品簡報吧! →更多的【PCDIY! 賣場情報】: →更多的【PCDIY! 商圈動態】: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玩家話題】:
-
7nm火力登場、AMD Radeon Instinct MI60、MI50、Vega 20 GPU率先首發,PCIe 4.0規格全面備戰!
AMD雖然「腳踏兩條船」(意指要開發CPU,又要開發GPU),但近期的表現已讓市場改觀,證明了一家小公司也可以CPU和GPU都同時搞好,且小公司的「大」躍進,搭配其堅強的研發實力,不僅突破勁敵的猛烈砲火,甚至還讓勁敵的筆電CPU裡面搭載自家的顯示核心(即Radeon Vega M系列)。由此看來,AMD是在玩真的!之前被笑說是簡報公司,現在7nm的GPU已經出來囉!直接左打i社、右打n社,現在你看看,在7nm的道路上,誰才簡報公司呢? AMD於11/7正式揭露其採用7nm製程之Zen 2代架構的處理器產品,同時也一併發表採用7nm製程之下世代Vega晶片的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繪圖加速卡(Graphic Accelerator,這種卡跟一般遊戲卡/顯示卡的用途不太一樣,是主打工業級繪圖,以及雲端伺服器密集運算專用的加速卡)。這次AMD在PC處理器市場與繪圖加速卡市場方面,在製程算是取得領先的地位!接下來讓我們看看這次AMD發表全新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繪圖卡(採用Vega 7nm繪圖晶片),有什麼特點與優勢! 以下先簡單看一下AMD官方的Radeon Instinct MI60介紹影片,以及產品發展藍圖吧!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UfxhAiQEqk AMD官方的Radeon Instinct MI60介紹影片 ▼表 AMD的Radeon Instinct產品線發展藍圖 這次的Vega 20 GPU,採用台機電7奈米FinFET製程,內部共有132.3億個電晶體,Die的大小為331mm2,可說是非常密集的設計。正由於採用7nm設計,AMD也在其Vega 20的GCN核心內做了一些強化,像是加入FP64這種運算模式,以及支援PCIe 4.0 x16介面,再搭配直接使用HBM2記憶體設計,使這顆Vega 20跟上一代的Vega 10相比,能以更少的用電(降低50%),並擁有更高的時脈(提升30%),讓顯示卡的效能提升! 再來看繪圖加速卡的部份,這次AMD Radeon Instinct MI60,主打的應用括及預測(決策與判斷)、訓練(深度/機械學習/AI運算)、視覺化(各種視覺辨識)、高效能運算(各種需要密集運算的工作)等領域使用。透過Vega 20的7nm加持,其時脈拉高到1.8GHz,搭配32GB的500MHz HBM2記憶體,以及4096位元的記憶體頻寬,搭配PCIe 4.0 x16介面設計,提供了高達1TB/s的記憶體頻寬,在算力方面也提升不少,包含FP16/FP32都有20%以上的效能提升,而全新的FP64則比上一代產品快了高達9.64倍的效能提升!因此在進行更高倍精密度的運算時,Radeon Instinct MI60能賦予更高的運算品質與更快的執行效能! 除了浮點運算外,傳統整數運算當然也支援,且效能非常卓越。在INT4的效能達到118 TOPs,而INT8可以達到59 TOPs。 ▼表 AMD的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的規格比較 以下就是以Vega 20所設計出來的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的特點: ● 針對深度學習指令優化:提供靈活的混合精度模式,像是FP16、FP32和INT4、INT8等等,以滿足各種變動的工作負載以及工作量不斷增長的需求,以便訓練複雜的神經網路,或針對受過訓練的網路來進行各種推理實驗。 ● 世界最快雙精度PCIe運算加速器:AMD Radeon Instinct MI60目前已經算是打破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快的雙精度加速器,提供高達7.4 TFLOPs的FP64運算效能,讓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能夠更有效地處理跟生命科學相關的各種行業之HPC應用,包括能源、金融、汽車、航太、學術、政府、國防等領域。至於AMD Radeon Instinct MI50則可提供高達6.7 TFLOPS的FP64運算效能,能為各種深度學習的工作負載提供高效又經濟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能在VDI(虛擬桌面基礎架構)、DaaS (桌面即服務)、雲端環境中,提升反覆使用率。 ● 高達6倍的資料傳輸速度:兩顆GPU可透過Infinity Fabric連接起來可提供高達200GB/s的點對點頻寬,比單獨使用PCIe 3.0的頻寬還快6倍。 ● 採用超快速的HBM2記憶體:AMD Radeon Instinct MI60與MI50分別提供32GB與16GB的HBM2 ECC記憶體。GPU本身具備全晶片ECC以及RAS(可靠性、可存取性、可維護性)能力,這些技術對於一些大規模HPC部署時,能提供更準確的計算結果。 ● 更安全的虛擬化工作負載支援:AMD MxGPU技術是業界唯一基於硬體的GPU虛擬化解決方案,基於SR-IOV (單根I/O虛擬化)的產業標準技術,讓駭客難以攻擊並滲透到硬體等級,如此將有助於為虛擬化雲部署提供絕佳的安全性。 這次Radeon Instinct MI60/MI50,可支援OpenGL 4.6、OpenCL 2.0、Vulkan 1.0,以及ROCm (Radeon Open eCosystem)等軟體API支援,並提供Linux專用驅動程式,讓有雲端密集運算需求的應用得以加速運算完成。在官方公布的效能測試數據中,可發現某些測試條件下,MI60比Tesla V100還快一些些,有些則是慢一點點,但慢不到6%。因此可說是旗鼓相當! AMD這次以7nm,來回應對手的RTX,雖然有點是香蕉比蘋果的作法。但若以站在同樣是雲端或AI運算應用來說,AMD可說是趕上來了!透過7nm、HBM2,以及Infinity Fabric的加持,讓其Radeon Instinct MI60的效能,可以與NVIDIA的Tesla V100達到相同等級的表現!目前MI60和MI50都預計在北美時間2018/11/18正式發售! 這代產品都還沒正式上市,連下一代產品都先預告給你知道的,看來目前應該只有AMD敢這麼做了!這次發表了Radeon Instinct MI60,是首款7nm GPU、首款PCIe 4.0的GPU,那麼下一代呢?AMD也想好了,就先叫做MI-NEXT吧!預計明年(2019年)推出,擁有更高效能、更多的連接性、更好的軟體支援!就讓我們密切期待吧! (01) (02) (本篇)
-
NVIDIA GTX 1080 Ti據傳即將停產,庫存量告急!
NVIDIA新世代GeForce RTX20系列顯示卡上市後,雖然其強大的即時光跡追蹤技術和4K解析度的表現上能為遊戲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但對於部分玩家來說,以預算角度為前提下,考慮現階段更便宜的GeForce GTX 1080 Ti或許是另一種更合適的選擇,不過,這樣的想法如果打算付諸實行可能要快,因為根據外媒消息傳出:「GTX 1080 Ti日前已停產,且現階段庫存量告急中!」 RTX20系列顯示卡雖然效能強大,但就當前「大多數」玩家來說,許多遊戲尚未支援即時光跡追蹤技術,加上其最大效能展現在4K解析度上,而多數玩家仍以FHD解析度為主,是否是現階段大部分玩家的最佳適配顯卡搭檔就稍有些遲疑,畢竟一旦更換RTX系列,得連同螢幕一起提升到4K才會顯示出價值。在這樣的前提下,RTX20系列在一般/傳統遊戲的渲染技術(非即時光跡追蹤、非DLSS)上,並未「大幅」提高fps表現,因此,到不如看向目前已經大幅跌價的GTX 1080 Ti顯示卡,或許相對來說還能帶來更多的C/P值效益。 GTX 1080 Ti停產這件事並不特別令人驚訝,畢竟現階段NV的重點將會放在RTX系列上,不過對於許多從更舊世代顯示卡如GTX700或是900系列的玩家來說,是否要一次到位RTX等級,考慮的角度就會比較多些;不僅外媒對於RTX系列顯示卡「價值」(Value)值不值得這件事評價不一,就現階段國內玩家來說,或許價格導向的策略更會讓許多玩家轉而將目標投向現階段「次世代」顯卡中最強的GTX 1080 Ti,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相當夠用了。 此外,根據外媒關注Amazon(亞馬遜)的聯合銷售數字時,顯示出在RTX20系列顯示卡上市時,GTX 1080 Ti曾有「異常」的高銷售數字,這也許是有部分原因是由於國外玩家對於RTX20系列顯示卡的「存疑」,引發消費者快速的大量購入GTX 1080 Ti,才會導致原先的庫存數這麼快就被消耗掉。(畢竟GTX 1080 Ti已經歷經了時間的考驗以及價格下滑的雙重誘因下) 如果這項消息屬實的話,短時間之內可能很難看到RTX系列顯示卡降價了XD!如此一來,現在只能先期待遊戲開發商能盡快開始導入即時光跡追蹤或DLSS渲染技術,當有更多遊戲開始支援後,RTX系列顯示卡才能開始展現它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玩家現在想買入GTX 1080 Ti的話,也要小心是不是之前挖礦潮時「退役」的產品,部分有針對挖礦經過特別的設定、部分則是歷經長時間的全速使用下壽命可能有所降低,除了價格上多做比較外,也要查核是否仍在保固範圍內會比較有保障。
-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實測開箱,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外顯 強化商務筆電內顯 戰鬥力大爆發!
世事難兩全,魚與熊掌總難以兼得,天下萬物都存在它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沒有什麼東西是十全十美。買了方便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戰鬥力,買了桌上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筆記型電腦的行動力,買了迷你電腦更難擁有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即便現在推出了電競筆電,但無奈的筆記型電腦獨顯,效能上仍無法跟桌機型獨顯相比。 是不是有個外接顯示卡的方法,透過一個標準的介面,可以讓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或迷你電腦,連接外接顯示卡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透過Thunderbolt,目前最快速的Thunderbolt 3.0,來得到外接顯示卡的戰鬥力。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AkiTiO品牌Thunderbolt 3.0介面的顯示卡轉接盒。內部,電路板上使用了英特爾Intel DSL6540的Thunderbolt 3.0控制器與德州儀器TI TPS65983的USB Type-C與USB PD控制器,可安裝一張PCIe 3.0 x16介面的顯示卡。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1組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型號:NODE-T3IA-AKTU,本體為高質感鋁鎂合金材質,顯示卡可以安裝全長、全高、雙寬PCIe卡,最高可支援32CM長度顯示卡,配備了400W SFX電源供應器(實機檢測,使用了益衡電子Enhance ENP-7140SH電源供應器),提供了2組6Pin+2Pin(8Pin)顯示卡電源輸入,並使用了12CM風扇來散熱(實機檢測,使用了建準SUNON HAC0251S4-0000-999風扇 ),產品尺寸為42.8 cm x 14.5 cm x 22.7 cm,不含顯示卡重量為4.75KG,原廠提供有2年保固。 至於顯示卡支援上面,只要是PCIe 3.0 x16介面顯示卡,不管是NVIDIA的GeForce 消費級顯示卡、Quadro工作站級繪圖卡,AMD的Radeon消費級顯示卡,Fire Pro工作站級繪圖卡,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都能完整支援! 甚至,預算夠的話,最新的Quadro RTX 5000(官方報價:美金2300元)、Quadro RTX 6000(官方報價:美金6300元)、Quadro RTX 8000工作站繪圖卡(官方報價:美金10000元),也能完整支援。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它不是只能安裝顯示卡,不只是可以用來作顯示卡外接盒。 這邊,還能用來接10GbE網卡,變成10GbE網路卡擴充盒。也可以用來接40GbE網卡,變成40GbE網路卡擴充盒。 更重要的,還可以安裝PCIe x4介面的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當做超高速外接固態硬碟擴充盒使用。像是可以安裝三星Samsung 970 EVO SSD、Samsung 970 PRO SSD(需使用M.2轉PCIe轉換卡),或安裝PLEXTOR M9PeY SSD,也能使用Intel Optane 900P,可以得到抄高速的外接硬碟擴充能力。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進行實機檢測。 並使用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將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安裝於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來進行各種效能測試,來看看Thunderbolt 3.0外接顯示卡的實際戰鬥力。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筆記型電腦: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目前,我們可以知道,Thunderbolt 3.0是需要完整的硬體、韌體與驅動程式支援的。這次,由於我們要使用商用筆電,來進行效能測試,也因此桌機的Thunderbolt 3.0檢測就做到這邊。 ThinkPad 25是基於ThinkPad T470而開發的,這可是所謂的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也是一款Limited Edition限量版。本篇也可以同時作為打算購入T470 Core i7機種的網友參考。從2017年開始,ThinkPad如採用第七代Core處理器,出廠所安裝的Windows 10都是「Signature Edition」,這版本說穿了就是最接近使用者自行安裝(Clean Install)的版本,除了驅動程式之外,只會安裝最低限度的應用程式。相較於過往的ThinkPad預設會安裝Symantec或Mcafee的防毒軟體,不然就是Lenovo自家的應用程式,其實消費者不見得領情。站長今年所測試的X1 Carbon 5th、ThinkStation P320 Tiny也都是Signature Edition。 ThinkPad 25全世界只推出一款規格,如下圖所示,站長所測試的TP 25試作機規格跟後續販售的都相同,使用Core i7-7500U處理器,以及單條16GB記憶體。但由於TP 25只有安裝一條記憶體,只能以「單通道」模式運作,記憶體的傳輸頻寬比起了同時安裝兩條記憶體的雙通道模式少了一半,因此在接下來的測試項目中,網友會看到這中間的效能落差。 這次,要實測的是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商用筆電,並使用原形研發推出的艾克優品AKiTiO Node顯示轉接盒,並安裝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進行效能實測。 ThinkPad 25首次開機後,所安裝的預載軟體清單。基本上以驅動程式為主。至於ThinkPad的Lenovo Settings以及Lenovo Companion這兩套系統設定相關程式,其實也有預載於系統內。整體而言,2017年出廠的ThinkPad拜「Signature Edition」驗證版本之賜,已經比以往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預載程式。 接著開始進行效能測試,首先是Cinebench R15。站長使用了X1 Carbon (5th)當作對照組,這兩台都使用Core i7-7500U,所以比較一下OpenGL的成績就能知道獨顯與內顯的效能落差。雖然有網友覺得TP 25所使用的GeForce 940MX效能普普,但真拿來跟Intel第七代Core i7內建的HD Graphics 620繪圖引擎相比,還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畢竟TP 25的主機厚度、重量都比起X1c 5th厚重了不少,這也是搭載獨顯所需付出的代價。 站長所測試的TP 25雖然是16GB的DDR4-2133記憶體,但只有單條跑單通道模式。TP 25或是T470出貨時安裝的是「DDR4-2400」記憶體模組,受限於處理器的記憶體控制器,實際運作時只跑2133MHz。X1 Carbon 5th同樣是16GB記憶體,而且是焊死在主機板上,但Yamato Lab特別設計成「雙通道」模式運轉,所以X1c 5th即使僅採用LPDD3-1866MHz,工作時脈比DDR4-2133MHz慢了一些,但記憶體總頻寬卻勝過只有單條記憶體的TP 25。 因此我們從PCMark 8測試便能看出端倪,TP 25在PCMark 8的 「Home」(家庭版基準測試)項目中獲得了3525分,比起同樣搭載16GB(8GB+8GB)的X1c 5th成績低了一些,站長所測試的X1c 5th也使用Core i7-7500U,成績為3895分。 其次是「Creative」(創意版基準測試),TP 25為4417分,X1c 5th則是4629分。所以即使是工作時脈較高的DDR4記憶體,如果只跑單通道模式時,其實還是打不過時脈較低的兩條LPDDR3記憶體(雙通道模式)。這告訴了我們,記憶體要裝好、裝滿的道理XDD 接著是「Work」(工作版基準測試),TP 25拿下了4648分,很遺憾地,X1c 5th仍舊拿下4802分,繼續領先TP 25。 最後則是「Applications(應用程式測試)」,站長選擇了使用Office 2016進行測試。在這項目總算讓TP 25扳回一城,TP 25獲得了2702分,而X1c 5th則是2660分。 如果透過PCMark 10會更了解TP 25搭載獨顯之後的優勢。在PCMark 10 Extended的總分方面,TP 25以2714分勝過了X1c 5th的2282分。但如果仔細比對四項測試模組,會發現TP 25完全靠獨顯「逆轉勝」的。 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對應不同的測試模組,可大幅節省測試時間,包含四種測試模組: Essentials(基本模組):本項是模擬每天例行電腦運作,故包含了網頁瀏覽、視訊會議以及應用程式開啟時間等項目。這裡的「視訊會議」比較接近透過Line或WeCha進行視訊對談。 Productivity(生產力模組):本項是透過試算表以及文書處理軟體,衡量電腦在處理每天會用到的辦公室應用軟體之效能。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數位內容創造模組):本項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的編輯及剪輯後的運算與視覺效果產出,對於在意數位內容編輯效能的使用者而言,本項目滿重要的。 Gaming(遊戲模組):本項目著重CPU與GPU的即時運算效能,GPU會有兩個測試項目,CPU也會有一個,最後則是綜合測試。 兩台主機在四種模組的成績如下: TP 25在基本模組(Essentials)的成績為6838分,X1c則是7303分 TP 25在生產力模組(Productivity)的成績為5480分,X1c則是6150分 TP 25在數位內容創造模組(Digital Content Creation)的成績為2213分,X1c則是2131分。一旦用到GPU,TP 25的獨顯優勢就會開始彰顯 TP 25在遊戲模組(Gaming)的成績為1770分,X1c僅有766分 從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結果,使用者可以更清楚,怎樣的主機規格配置才更適合自己的需求。換言之,在TP 25插滿兩條記憶體之前,其實用來跑文書處理軟體或是網路相關程式,不見得是X1c 5th的對手。但如果只看總分,會以為TP 25是全面性的比X1C 5th更快,其實不盡然。 接下來使用Final Fantasy XIV的「Strom Blood」測速程式,以1920 x 1080解析度,以及「Laptop」情境下,測得3299分,評語為「FAIRLY HIGH」(相當快)。X1c 5th的成績受限於內顯,僅有1301分。如果想在1920 X 1080解析度下順暢的執行3D遊戲,獨顯仍是必要的。 由於上述的測試程式缺乏「每秒張數」直覺式的數值,站長從本次評測起導入了「SuperPosition Benchmark」,本套程式可適用Full HD甚至4K解析度,並可根據顯示記憶體大小,決定情境複雜度。以TP 25為例,由於GeForce 940MX只搭配2GB的顯示記憶體,因此在1080p解析度下,只能進行Medium的情境複雜度。成績如下圖所示,總分為1579分,每秒平均頁數為11.81張,最高張數也僅15張/秒。 TP 25的M.2 SSD支援SATA3或是PCIe NVMe協定,只是PCIe傳輸模式僅支援PCIe 3.0×2(16Gb/s約2GB/s),以本次受測的TP 25所搭載的三星PM961 M.2 SSD為例,真正的循序讀取效能可以突破2.2GB/s,但在TP 25上卻只測出了1.7GB/s的成績。其實三星的96x世代SSD除了效能驚人之外,還有一項優點就是SSD控制器溫度控制得不錯。站長連續進行SSD效能測試時,PM961的溫度不會超過60度,前一世代的三星950 Pro在同樣的測試情境下,很容易飆高到70度以上。坊間雖然不乏循序讀取破2.2GB/s的M.2 NVMe SSD,但控制器溫度卻也很容易衝高至70度以上,導致市面上許多M.2 SSD散熱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三星的零售版96x世代SSD有兩款,分別是採用MLC顆粒的960 Pro,以及採用TLC顆粒的960 Evo,前者的價格自然高過後者。至於提供給電腦大廠出貨安裝的OEM版則是SM961(MLC顆粒)與PM961(TLC顆粒)。三星96X世代SSD強悍的秘密,在於自行研發的最新一代Polaris(北極星)SSD控制器,去年發表迄今,無論在效能及工作溫度上的表現仍傲視群雄,雖然其他的控制器大廠在效能層面也緊起直追,但代價卻是控制器容易產生高熱,甚至得透過降頻來降低溫度。 ThinkPad所使用的零件通常有多種來源,以M.2 NVMe SSD為例,至少有三星、英特爾(Intel)、東芝(Toshiba)這三家,站長在不同的ThinkPad或是ThinkCentre上都測過這三家的M.2 SSD。使用者在購買時無法自行挑選,後續如果要自行升級SSD容量時,如果對效能以及運作溫度很在意,不妨考慮三星或是東芝這兩家的SSD。至於英特爾的600p系列M.2 SSD,雖然效能普普,但價格卻相當划算。三星高效能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耗電量,PM961高達2.91A,Toshiba的XG4系列是1.9A,反而Intel 600p系列僅有1.7A。 如果很在意電池續航力,或許Intel 600p系列會是首選,如果希望「平衡性」好一點,Toshiba XG4系列會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三星的PM961用在TP 25上反而有點「龍困淺灘」,因為被限制在PCIe 3.0×2傳輸模式。所以「最強」的SSD端視使用者重視哪一點,這也是DIY族的樂趣吧,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當下最適合的配備。 ThinkPad以往曾推出過內建PCIe擴充槽的大型擴充底座(Advanced Dock),當時許多人都希望能安裝獨立顯示卡以提升3D運算效能。雖然後來的Docking取消了PCIe擴充槽,但還是有許多的使用者希望ThinkPad能藉由Dock來升級顯卡效能。經過多年的等待,這樣的期待終於實現了。拜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之賜,只要筆記型電腦有配備Thunderbolt 3,就有機會透過40Gb/s高速頻寬連接獨立顯卡(eGPU)。站長特別向朋友借測了eGPU外接盒以及nVidia顯示卡,來驗證TP 25的擴充性。 eGPU外接盒是AkiTio公司推出的「Node」外接顯卡轉接盒,可安裝全長、全高的顯示卡,且內建400W電源供應器,不用擔心推不動大型顯卡。受測的顯卡則是nVidia的GeForce GTX TITAN X,內建「12GB」的顯示記憶體。老實講,站長本來只想借一張比GeForce 940MX快一些的獨顯就好,沒想到卻借到了一張怪物效能卡……。 由於Thunderbolt 3連接eGPU外接盒仍有相容性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是外接盒跟筆電之間的搭配有問題,或是獨立顯卡跟筆電不合,網友在購買前,最好多調查一下使用者的經驗分享。以TP 25為例,將Node eGPU外接盒連接上TP 25的TB3連接埠之後,系統可順利辨識出Node外接盒,並且判定為支援External GPU(外接顯卡)。 TP 25的裝置管理員也順利偵測出有一張新的顯示卡,經安裝驅動程式後,系統正確顯示型號為GeForce GTX TITAN X。 當使用eGPU時,理論上可以選擇兩種影像輸出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從外接顯卡連接桌上型螢幕,這種方式的效能表現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將外接顯示卡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受限於TB3頻寬,效能會打些折扣,而且不見得所有程式都接受回傳模式。站長用Cinebench R15重新測試,原本940MX的成績為73.5 fps,改透過GTX TITAN X運算,成績一口氣提升到109.53 fps!但如果將GTX TITAN X的訊號回傳TP 25的螢幕,成績會降為86.22 fps,比起原先的940MX,反而提升效果有限。 接著站長迫不及待的想知道eGPU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的測速成績。直接挑戰「1920 x 1080」MAXIMUM最高複雜度場景,站長採用GTX TITAN X直接輸出到外接螢幕的接法,結果成績一舉突破萬分大關,高達10710分,評語為「Extremely High」。原本受測TP 25的弱點,例如只有單通道記憶體、被降速的M.2 SSD等,在高速顯卡的助陣下,通通得到了救贖。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等測速軟體中,如果站長選擇了將GTX TITAN X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螢幕,會出現錯誤訊息而無法執行。這也是目前eGPU外接盒常見的相容性問題,站長建議既然都用eGPU外接盒了,直接從顯卡接上大尺寸螢幕才是王道的用法。 TP 25原本在3DMark的「Time Spy」項目只獲得了「684」分,但透過GeForce GTX TITAN X,成績暴增為3946分。 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項目是針對4K解析度進行效能評測,所以此項目必須連接到4K螢幕。TP 25原本的成績是「310」分,而且還是GeForce 940MX的成績。換上GeForce TITAN X之後,成績變成3615分,彷彿成了3D效能的救世主。 站長接著進行「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補測。原本成績僅1579分,如今狂漲為10640分,每秒張數甚至沒有低於60張的,最高甚至可突破100張/秒。 由於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效果驚人,以往站長測試ThinkPad時,3D效能老是被站長自己的桌上型電腦狂電,站長這次乾脆也來測試一下自己的桌機在「SuperPosition Benchmark」下,1080P解析度特效全開(Extreme)的成績。站長的桌機使用桌上型處理器(i7-6700)、雙通道記憶體(四條16GB DDR4記憶體)、三星的950 Pro M.2 SSD(PCIe 3.0×4),顯卡也還不差,是GTX 1060(6GB顯示記憶體)。結果成績是2302分,每秒平均張數僅17.22張,最高張數也才19.65張。 換成TP 25進行實測,輕輕鬆鬆就KO掉站長的桌機…,成績為3218分,平均張數也有24.07張/秒。GeForce GTX TITAN X其實也只是前一世代(Maxwell)核心的高階顯卡,nVidia已經推出新一代的Pascal核心,未來勢必會有採用更新架構的GPU問世,透過eGPU外接盒,便能讓配備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的ThinkPad不斷提升3D效能,許多ThinkPad使用者多年的心願終於成真了。 除了遊戲方面的應用,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也能有效提升專業繪圖、工程軟體的運算表現。站長使用SPECviewperf專業程式測速軟體。SPECviewperf是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公司所推出的,透過專業繪圖軟體測試,精準呈現出專業顯示卡在不同軟體下的效能表現。 SPECviewperf 12原本僅測試8款專業的繪圖軟體,其中五款(CATIA, CREO, MAYA, Siemens NX以及Solidworks)主要基於OpenGL的架構,Showcase 是基於DirectX架構,而Energy和Medical則是以模擬運算負載,以估算出工作效能表現。從12.1版本開始,加入了著名的3D繪圖程式「3DS Max」。 下圖是TP 25的內外接獨顯成績,不難看出兩者巨大的效能差距。不過網友如果拿來跟去年本站發布的「ThinkPad P50效能實測」相比,會發現互有勝負,這是因為P50畢竟搭載了高效能的Mobile Xeon處理器,在某些需依賴CPU運算效能的項目,P50憑藉著高速處理器,仍能夠勝過TP 25 + eGPU。 在測試eGPU外接盒時,站長發現一個問題,當TP 25拔掉TB3傳輸線之後,原本以為可以靠TP 25自己的940MX執行測速程式,但不知何故,所有的測速程式都無法正常執行,似乎3D運算的主導權被eGPU拿走,但如果接上eGPU外接盒,GTX TITAN X還是能正常運作。最後只好移除掉GeForce的驅動程式,重灌Lenovo官網提供的ThinkPad專用nVidia獨顯驅動程式,才讓940MX恢復正常。像此類eGPU的系統相容性問題層出不窮,有志添購eGPU外接盒的網友務必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系統限制後再購入。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PChome 24h報價:7,900元。 目前來說,市場上有很多廠商推出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或者是推出內含顯示卡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套件。包括了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雷蛇(Razer)、影馳(Galax)、惠普(HP)等業者。 不過,實際上有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有原廠、代理商做售後服務,以及有大量供貨,不含個體戶銷售飄洋過海的水貨的,真正有在販售的,只有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影馳(Galax)、惠普(HP)。 而且,大多價格不便宜,一般空機價格,市價都在9900元以上。 最物超所值的,就是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市價為7900元(400W)。其價位,是最超值的,是最划算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雅婷3C」則是由5個喜愛電腦DIY的玩家,所開設的一家網拍型網店。雅婷3C,目前在「露天拍賣」,以及「蝦皮賣場」,都有開設拍賣網店。雅婷3C,主要的商品則是電腦零組件,也有玩家精品與改裝部品,還有許多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少都比起實體店面、網路購物在價格上更漂亮,值得玩家來參考看看。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前後進行了多項測試,可以明顯發現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方便好用,而且搭配高階、旗艦顯示卡的話,更可以發揮出強大戰鬥力。而且這款顯示卡轉接盒做工精細,且穩定度高,搭配顯示卡能一次就安裝成功,實測效能也有相當驚人的表現。 整理來說,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外接顯示卡戰鬥力強大!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
-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中的優質精品!
世事難兩全,魚與熊掌總難以兼得,天下萬物都存在它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沒有什麼東西是十全十美。買了方便攜帶的筆記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桌上型電腦顯示卡戰鬥力,買了桌上型電腦,就沒辦法得到筆記型電腦的行動力,買了迷你電腦更難擁有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即便現在推出了電競筆電,但無奈的筆記型電腦獨顯,效能上仍無法跟桌機型獨顯相比。 是不是有個外接顯示卡的方法,透過一個標準的介面,可以讓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或迷你電腦,連接外接顯示卡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透過Thunderbolt,目前最快速的Thunderbolt 3.0,來得到外接顯示卡的戰鬥力。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AkiTiO品牌Thunderbolt 3.0介面的顯示卡轉接盒。內部,電路板上使用了英特爾Intel DSL6540的Thunderbolt 3.0控制器與德州儀器TI TPS65983的USB Type-C與USB PD控制器,可安裝一張PCIe 3.0 x16介面的顯示卡。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1組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型號:NODE-T3IA-AKTU,本體為高質感鋁鎂合金材質,顯示卡可以安裝全長、全高、雙寬PCIe卡,最高可支援32CM長度顯示卡,配備了400W SFX電源供應器(實機檢測,使用了益衡電子Enhance ENP-7140SH電源供應器),提供了2組6Pin+2Pin(8Pin)顯示卡電源輸入,並使用了12CM風扇來散熱(實機檢測,使用了建準SUNON HAC0251S4-0000-999風扇 ),產品尺寸為42.8 cm x 14.5 cm x 22.7 cm,不含顯示卡重量為4.75KG,原廠提供有2年保固。 至於顯示卡支援上面,只要是PCIe 3.0 x16介面顯示卡,不管是NVIDIA的GeForce消費級顯示卡、Quadro工作站級繪圖卡,AMD的Radeon消費級顯示卡,Fire Pro工作站級繪圖卡,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都能完整支援! 甚至,預算夠的話,最新的Quadro RTX 5000(官方報價:美金2300元)、Quadro RTX 6000(官方報價:美金6300元)、Quadro RTX 8000工作站繪圖卡(官方報價:美金10000元),也能完整支援。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它不是只能安裝顯示卡,不只是可以用來作顯示卡外接盒。 這邊,還能用來接10GbE網卡,變成10GbE網路卡擴充盒。也可以用來接40GbE網卡,變成40GbE網路卡擴充盒。 更重要的,還可以安裝PCIe x4介面的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當做超高速外接固態硬碟擴充盒使用。像是可以安裝三星Samsung 970 EVO SSD、Samsung 970 PRO SSD(需使用M.2轉PCIe轉換卡),或安裝PLEXTOR M9PeY SSD,也能使用Intel Optane 900P,可以得到抄高速的外接硬碟擴充能力。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進行實機檢測。 並使用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將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安裝於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來進行各種效能測試,來看看Thunderbolt 3.0外接顯示卡的實際戰鬥力。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筆記型電腦:Lenovo 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商用筆電 測試設備: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 測試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 / 12G GDDR5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目前,我們可以知道,Thunderbolt 3.0是需要完整的硬體、韌體與驅動程式支援的。這次,由於我們要使用商用筆電,來進行效能測試,也因此桌機的Thunderbolt 3.0檢測就做到這邊。 ThinkPad 25是基於ThinkPad T470而開發的,這可是所謂的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也是一款Limited Edition限量版。本篇也可以同時作為打算購入T470 Core i7機種的網友參考。從2017年開始,ThinkPad如採用第七代Core處理器,出廠所安裝的Windows 10都是「Signature Edition」,這版本說穿了就是最接近使用者自行安裝(Clean Install)的版本,除了驅動程式之外,只會安裝最低限度的應用程式。相較於過往的ThinkPad預設會安裝Symantec或Mcafee的防毒軟體,不然就是Lenovo自家的應用程式,其實消費者不見得領情。站長今年所測試的X1 Carbon 5th、ThinkStation P320 Tiny也都是Signature Edition。 ThinkPad 25全世界只推出一款規格,如下圖所示,站長所測試的TP 25試作機規格跟後續販售的都相同,使用Core i7-7500U處理器,以及單條16GB記憶體。但由於TP 25只有安裝一條記憶體,只能以「單通道」模式運作,記憶體的傳輸頻寬比起了同時安裝兩條記憶體的雙通道模式少了一半,因此在接下來的測試項目中,網友會看到這中間的效能落差。 這次,要實測的是ThinkPad 25 Anniversary Edition紀念版商用筆電,並使用原形研發推出的艾克優品AKiTiO Node顯示轉接盒,並安裝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顯示卡,進行效能實測。 ThinkPad 25首次開機後,所安裝的預載軟體清單。基本上以驅動程式為主。至於ThinkPad的Lenovo Settings以及Lenovo Companion這兩套系統設定相關程式,其實也有預載於系統內。整體而言,2017年出廠的ThinkPad拜「Signature Edition」驗證版本之賜,已經比以往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預載程式。 接著開始進行效能測試,首先是Cinebench R15。站長使用了X1 Carbon (5th)當作對照組,這兩台都使用Core i7-7500U,所以比較一下OpenGL的成績就能知道獨顯與內顯的效能落差。雖然有網友覺得TP 25所使用的GeForce 940MX效能普普,但真拿來跟Intel第七代Core i7內建的HD Graphics 620繪圖引擎相比,還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畢竟TP 25的主機厚度、重量都比起X1c 5th厚重了不少,這也是搭載獨顯所需付出的代價。 站長所測試的TP 25雖然是16GB的DDR4-2133記憶體,但只有單條跑單通道模式。TP 25或是T470出貨時安裝的是「DDR4-2400」記憶體模組,受限於處理器的記憶體控制器,實際運作時只跑2133MHz。X1 Carbon 5th同樣是16GB記憶體,而且是焊死在主機板上,但Yamato Lab特別設計成「雙通道」模式運轉,所以X1c 5th即使僅採用LPDD3-1866MHz,工作時脈比DDR4-2133MHz慢了一些,但記憶體總頻寬卻勝過只有單條記憶體的TP 25。 因此我們從PCMark 8測試便能看出端倪,TP 25在PCMark 8的 「Home」(家庭版基準測試)項目中獲得了3525分,比起同樣搭載16GB(8GB+8GB)的X1c 5th成績低了一些,站長所測試的X1c 5th也使用Core i7-7500U,成績為3895分。 其次是「Creative」(創意版基準測試),TP 25為4417分,X1c 5th則是4629分。所以即使是工作時脈較高的DDR4記憶體,如果只跑單通道模式時,其實還是打不過時脈較低的兩條LPDDR3記憶體(雙通道模式)。這告訴了我們,記憶體要裝好、裝滿的道理XDD 接著是「Work」(工作版基準測試),TP 25拿下了4648分,很遺憾地,X1c 5th仍舊拿下4802分,繼續領先TP 25。 最後則是「Applications(應用程式測試)」,站長選擇了使用Office 2016進行測試。在這項目總算讓TP 25扳回一城,TP 25獲得了2702分,而X1c 5th則是2660分。 如果透過PCMark 10會更了解TP 25搭載獨顯之後的優勢。在PCMark 10 Extended的總分方面,TP 25以2714分勝過了X1c 5th的2282分。但如果仔細比對四項測試模組,會發現TP 25完全靠獨顯「逆轉勝」的。 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對應不同的測試模組,可大幅節省測試時間,包含四種測試模組: Essentials(基本模組):本項是模擬每天例行電腦運作,故包含了網頁瀏覽、視訊會議以及應用程式開啟時間等項目。這裡的「視訊會議」比較接近透過Line或WeCha進行視訊對談。 Productivity(生產力模組):本項是透過試算表以及文書處理軟體,衡量電腦在處理每天會用到的辦公室應用軟體之效能。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數位內容創造模組):本項包含了照片編輯、影片的編輯及剪輯後的運算與視覺效果產出,對於在意數位內容編輯效能的使用者而言,本項目滿重要的。 Gaming(遊戲模組):本項目著重CPU與GPU的即時運算效能,GPU會有兩個測試項目,CPU也會有一個,最後則是綜合測試。 兩台主機在四種模組的成績如下: TP 25在基本模組(Essentials)的成績為6838分,X1c則是7303分 TP 25在生產力模組(Productivity)的成績為5480分,X1c則是6150分 TP 25在數位內容創造模組(Digital Content Creation)的成績為2213分,X1c則是2131分。一旦用到GPU,TP 25的獨顯優勢就會開始彰顯 TP 25在遊戲模組(Gaming)的成績為1770分,X1c僅有766分 從PCMark 10 Extended延伸測試)結果,使用者可以更清楚,怎樣的主機規格配置才更適合自己的需求。換言之,在TP 25插滿兩條記憶體之前,其實用來跑文書處理軟體或是網路相關程式,不見得是X1c 5th的對手。但如果只看總分,會以為TP 25是全面性的比X1C 5th更快,其實不盡然。 接下來使用Final Fantasy XIV的「Strom Blood」測速程式,以1920 x 1080解析度,以及「Laptop」情境下,測得3299分,評語為「FAIRLY HIGH」(相當快)。X1c 5th的成績受限於內顯,僅有1301分。如果想在1920 X 1080解析度下順暢的執行3D遊戲,獨顯仍是必要的。 由於上述的測試程式缺乏「每秒張數」直覺式的數值,站長從本次評測起導入了「SuperPosition Benchmark」,本套程式可適用Full HD甚至4K解析度,並可根據顯示記憶體大小,決定情境複雜度。以TP 25為例,由於GeForce 940MX只搭配2GB的顯示記憶體,因此在1080p解析度下,只能進行Medium的情境複雜度。成績如下圖所示,總分為1579分,每秒平均頁數為11.81張,最高張數也僅15張/秒。 TP 25的M.2 SSD支援SATA3或是PCIe NVMe協定,只是PCIe傳輸模式僅支援PCIe 3.0×2(16Gb/s約2GB/s),以本次受測的TP 25所搭載的三星PM961 M.2 SSD為例,真正的循序讀取效能可以突破2.2GB/s,但在TP 25上卻只測出了1.7GB/s的成績。其實三星的96x世代SSD除了效能驚人之外,還有一項優點就是SSD控制器溫度控制得不錯。站長連續進行SSD效能測試時,PM961的溫度不會超過60度,前一世代的三星950 Pro在同樣的測試情境下,很容易飆高到70度以上。坊間雖然不乏循序讀取破2.2GB/s的M.2 NVMe SSD,但控制器溫度卻也很容易衝高至70度以上,導致市面上許多M.2 SSD散熱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三星的零售版96x世代SSD有兩款,分別是採用MLC顆粒的960 Pro,以及採用TLC顆粒的960 Evo,前者的價格自然高過後者。至於提供給電腦大廠出貨安裝的OEM版則是SM961(MLC顆粒)與PM961(TLC顆粒)。三星96X世代SSD強悍的秘密,在於自行研發的最新一代Polaris(北極星)SSD控制器,去年發表迄今,無論在效能及工作溫度上的表現仍傲視群雄,雖然其他的控制器大廠在效能層面也緊起直追,但代價卻是控制器容易產生高熱,甚至得透過降頻來降低溫度。 ThinkPad所使用的零件通常有多種來源,以M.2 NVMe SSD為例,至少有三星、英特爾(Intel)、東芝(Toshiba)這三家,站長在不同的ThinkPad或是ThinkCentre上都測過這三家的M.2 SSD。使用者在購買時無法自行挑選,後續如果要自行升級SSD容量時,如果對效能以及運作溫度很在意,不妨考慮三星或是東芝這兩家的SSD。至於英特爾的600p系列M.2 SSD,雖然效能普普,但價格卻相當划算。三星高效能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耗電量,PM961高達2.91A,Toshiba的XG4系列是1.9A,反而Intel 600p系列僅有1.7A。 如果很在意電池續航力,或許Intel 600p系列會是首選,如果希望「平衡性」好一點,Toshiba XG4系列會是不錯的選擇,至於三星的PM961用在TP 25上反而有點「龍困淺灘」,因為被限制在PCIe 3.0×2傳輸模式。所以「最強」的SSD端視使用者重視哪一點,這也是DIY族的樂趣吧,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當下最適合的配備。 ThinkPad以往曾推出過內建PCIe擴充槽的大型擴充底座(Advanced Dock),當時許多人都希望能安裝獨立顯示卡以提升3D運算效能。雖然後來的Docking取消了PCIe擴充槽,但還是有許多的使用者希望ThinkPad能藉由Dock來升級顯卡效能。經過多年的等待,這樣的期待終於實現了。拜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之賜,只要筆記型電腦有配備Thunderbolt 3,就有機會透過40Gb/s高速頻寬連接獨立顯卡(eGPU)。站長特別向朋友借測了eGPU外接盒以及nVidia顯示卡,來驗證TP 25的擴充性。 eGPU外接盒是AkiTio公司推出的「Node」外接顯卡轉接盒,可安裝全長、全高的顯示卡,且內建400W電源供應器,不用擔心推不動大型顯卡。受測的顯卡則是nVidia的GeForce GTX TITAN X,內建「12GB」的顯示記憶體。老實講,站長本來只想借一張比GeForce 940MX快一些的獨顯就好,沒想到卻借到了一張怪物效能卡……。 由於Thunderbolt 3連接eGPU外接盒仍有相容性方面的問題,有可能是外接盒跟筆電之間的搭配有問題,或是獨立顯卡跟筆電不合,網友在購買前,最好多調查一下使用者的經驗分享。以TP 25為例,將Node eGPU外接盒連接上TP 25的TB3連接埠之後,系統可順利辨識出Node外接盒,並且判定為支援External GPU(外接顯卡)。 TP 25的裝置管理員也順利偵測出有一張新的顯示卡,經安裝驅動程式後,系統正確顯示型號為GeForce GTX TITAN X。 當使用eGPU時,理論上可以選擇兩種影像輸出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從外接顯卡連接桌上型螢幕,這種方式的效能表現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將外接顯示卡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的螢幕,受限於TB3頻寬,效能會打些折扣,而且不見得所有程式都接受回傳模式。站長用Cinebench R15重新測試,原本940MX的成績為73.5 fps,改透過GTX TITAN X運算,成績一口氣提升到109.53 fps!但如果將GTX TITAN X的訊號回傳TP 25的螢幕,成績會降為86.22 fps,比起原先的940MX,反而提升效果有限。 接著站長迫不及待的想知道eGPU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的測速成績。直接挑戰「1920 x 1080」MAXIMUM最高複雜度場景,站長採用GTX TITAN X直接輸出到外接螢幕的接法,結果成績一舉突破萬分大關,高達10710分,評語為「Extremely High」。原本受測TP 25的弱點,例如只有單通道記憶體、被降速的M.2 SSD等,在高速顯卡的助陣下,通通得到了救贖。 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在Final Fantasy XIV「Strom Blood」等測速軟體中,如果站長選擇了將GTX TITAN X的畫面透過TB3回傳至筆記型電腦螢幕,會出現錯誤訊息而無法執行。這也是目前eGPU外接盒常見的相容性問題,站長建議既然都用eGPU外接盒了,直接從顯卡接上大尺寸螢幕才是王道的用法。 TP 25原本在3DMark的「Time Spy」項目只獲得了「684」分,但透過GeForce GTX TITAN X,成績暴增為3946分。 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項目是針對4K解析度進行效能評測,所以此項目必須連接到4K螢幕。TP 25原本的成績是「310」分,而且還是GeForce 940MX的成績。換上GeForce TITAN X之後,成績變成3615分,彷彿成了3D效能的救世主。 站長接著進行「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補測。原本成績僅1579分,如今狂漲為10640分,每秒張數甚至沒有低於60張的,最高甚至可突破100張/秒。 由於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效果驚人,以往站長測試ThinkPad時,3D效能老是被站長自己的桌上型電腦狂電,站長這次乾脆也來測試一下自己的桌機在「SuperPosition Benchmark」下,1080P解析度特效全開(Extreme)的成績。站長的桌機使用桌上型處理器(i7-6700)、雙通道記憶體(四條16GB DDR4記憶體)、三星的950 Pro M.2 SSD(PCIe 3.0×4),顯卡也還不差,是GTX 1060(6GB顯示記憶體)。結果成績是2302分,每秒平均張數僅17.22張,最高張數也才19.65張。 換成TP 25進行實測,輕輕鬆鬆就KO掉站長的桌機…,成績為3218分,平均張數也有24.07張/秒。GeForce GTX TITAN X其實也只是前一世代(Maxwell)核心的高階顯卡,nVidia已經推出新一代的Pascal核心,未來勢必會有採用更新架構的GPU問世,透過eGPU外接盒,便能讓配備Thunderbolt 3高速傳輸埠的ThinkPad不斷提升3D效能,許多ThinkPad使用者多年的心願終於成真了。 除了遊戲方面的應用,TP 25搭配外接的GTX TITAN X也能有效提升專業繪圖、工程軟體的運算表現。站長使用SPECviewperf專業程式測速軟體。SPECviewperf是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公司所推出的,透過專業繪圖軟體測試,精準呈現出專業顯示卡在不同軟體下的效能表現。 SPECviewperf 12原本僅測試8款專業的繪圖軟體,其中五款(CATIA, CREO, MAYA, Siemens NX以及Solidworks)主要基於OpenGL的架構,Showcase 是基於DirectX架構,而Energy和Medical則是以模擬運算負載,以估算出工作效能表現。從12.1版本開始,加入了著名的3D繪圖程式「3DS Max」。 下圖是TP 25的內外接獨顯成績,不難看出兩者巨大的效能差距。不過網友如果拿來跟去年本站發布的「ThinkPad P50效能實測」相比,會發現互有勝負,這是因為P50畢竟搭載了高效能的Mobile Xeon處理器,在某些需依賴CPU運算效能的項目,P50憑藉著高速處理器,仍能夠勝過TP 25 + eGPU。 在測試eGPU外接盒時,站長發現一個問題,當TP 25拔掉TB3傳輸線之後,原本以為可以靠TP 25自己的940MX執行測速程式,但不知何故,所有的測速程式都無法正常執行,似乎3D運算的主導權被eGPU拿走,但如果接上eGPU外接盒,GTX TITAN X還是能正常運作。最後只好移除掉GeForce的驅動程式,重灌Lenovo官網提供的ThinkPad專用nVidia獨顯驅動程式,才讓940MX恢復正常。像此類eGPU的系統相容性問題層出不窮,有志添購eGPU外接盒的網友務必了解自己的需求與系統限制後再購入。 「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PChome 24h報價:7,900元。 目前來說,市場上有很多廠商推出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或者是推出內含顯示卡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套件。包括了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雷蛇(Razer)、影馳(Galax)、惠普(HP)等業者。 不過,實際上有在台灣市場販售的,有原廠、代理商做售後服務,以及有大量供貨,不含個體戶銷售飄洋過海的水貨的,真正有在販售的,只有原形研發(inXtron)、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影馳(Galax)、惠普(HP)。 而且,大多價格不便宜,一般空機價格,市價都在9900元以上。 最物超所值的,就是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市價為7900元(400W)。其價位,是最超值的,是最划算的Thunderbolt 3.0顯示卡外接盒! 「雅婷3C」則是由5個喜愛電腦DIY的玩家,所開設的一家網拍型網店。雅婷3C,目前在「露天拍賣」,以及「蝦皮賣場」,都有開設拍賣網店。雅婷3C,主要的商品則是電腦零組件,也有玩家精品與改裝部品,還有許多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少都比起實體店面、網路購物在價格上更漂亮,值得玩家來參考看看。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這次,我們實測開箱了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前後進行了多項測試,可以明顯發現Thunderbolt 3外接顯示卡方便好用,而且搭配高階、旗艦顯示卡的話,更可以發揮出強大戰鬥力。而且這款顯示卡轉接盒做工精細,且穩定度高,搭配顯示卡能一次就安裝成功,實測效能也有相當驚人的表現。 整理來說,AKiTiO Node 顯示卡轉接盒,外接顯示卡戰鬥力強大!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洋垃圾】: →更多的【PCDIY!歪國貨】: →更多的【PCDIY! HDD】: →更多的【PCDIY! SSD】: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
-
中國文化大學導入麗臺NVIDIA VR Ready繪圖卡打造專業教學環境
科技日新月異,面對在競爭激烈發展神速的AR擴增實境與VR虛擬實境等科技領域,國內各相關教育機構皆發展因應策略。中國文化大學看好VR/AR未來發展空間,率先導入麗臺NVIDIA Quadro P4000 VR Ready專業繪圖卡建置專業電腦教室,做好培育專業人才準備。大眾傳播學系湯允一系主任表示,學校著重於培育多媒體整合能力之大眾傳播人才,而科技的進步有助於加速學生實踐學習成果。 於民國52年創立的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是國內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先驅者,現任大眾傳播學系教師的薛佑廷導演,曾以動畫短片《風箏》獲2018年比佛利山影展最佳動畫與美國動畫雜誌WAC 2017年最佳實驗動畫獎。在創作經歷十餘載後,薛老師深知開設電腦動畫、虛擬實境、多媒體剪接與特效等課程皆需要最專業與穩定的硬體裝備才能幫助學生創造出流暢且逼真的作品。麗臺 NVIDIA Quadro VR Ready 專業繪圖卡具備足夠的運算能力,能讓視覺特效藝術工作者運用更精確的物理特效,例如反射、透明度和景深模糊等,創造出最為複雜且極為逼真的視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即時渲染的表現特別優異,更能精確掌握作品精準度。此外,麗臺NVIDIA Quadro 專業繪圖卡支援超過 100 種數位內容製作應用程式和外掛程式,穩定性高,適合長時間運作。透過麗臺NVIDIA Quadro GPU 解決方案,所有設計細節皆可完美呈現,除能大幅增強渲染效能外,也讓視覺處理互動性更流暢。 NVIDIA Quadro P4000繪圖卡搭載NVIDIA Pascal GPU 支援VR Ready並擁有8 GB GDDR5 記憶體容量、5.3 TFLOPS FP32 單精度運算效能、最大功耗僅105W利用動態調配 GPU 計算資源處理圖形或一般運算工作,避免閒置而影響效率,適用於專業動畫製成、虛擬動作擷取等高先進動畫技術。其中硬體多重投影技術更是讓Pascal架構的GPU渲染高達16個不同角度的畫面,讓不同角度畫面的合成幾乎不再額外消耗繪圖卡計算資源。其優化演算法有效提升圖形渲染效率並將軟硬體深度整合。此外,具備4x DP 1.4顯示接頭則可在多螢幕呈現精密解析度畫質,最高可同時支援高達4台解析度5120x2880的顯示裝置,對於影像細節處理、判定有顯著效果同時提升影片、動畫製作者的多工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湯允一系主任表示:「培育以人文素養為基礎之思辨思維能力,須與現代科技趨勢並行並與產業連結。」為了讓學生們能夠享用最專業的繪圖設備提升個人技術,學校決定於今年開學時將所內40台電腦設備全數升級為麗臺NVIDIA Quadro P4000專業繪圖卡,即是為了加速Autodesk MAYA, Autodesk 3DS MAX, Unity, Unreal Engine, Adobe (Photoshop, Premiere, After Effects, Illustrator)等專業軟體工作及因應未來VR、AR使用與教學,也期待學生們未來能創造出更多傲人的作品。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龍爪現形、踩滅廢熱,MSI AMD Radeon RX 6600 XT GAMING X 8G開箱解密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80 G1 GAMING實測開箱,三風扇風之力顯示卡中的玩家聖物!
- MSI GeForce GTX 1070 SEA HAWK X實測開箱,CORSAIR HYDRO一體式精品級水空冷顯示卡!
- 電競戰神刀法凌厲、讓性能刀刀暴擊,ROG STRIX RTX 3070 Ti O8G GAMING上機實測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Xtreme Gaming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極致精品!